文稿起草八问
/ o E% c5 s% ~
, V" Z0 I9 G% Z0 u9 V覃 道 明
$ L6 W1 r3 O; Z6 i4 o- t1 z& e% }8 }3 F: M- M) S' r
(2014年3月7日) 3 e* T* {# H5 F: i& T
! ^5 g4 y7 u7 w; t5 O$ |! ` # \; j+ O; h8 y8 b2 @2 [. \
6 l9 G3 S8 t$ Z' O- m* f) O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文稿起草方面的问题。文稿工作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领导。领导,就是引领、向导,需要他们以文采引导公众,以口才施展魅力。组织动员、发动群众、凝聚人心,这些都是领导的职责,而“写”与“说”就是他们履行职责的利器。
) \: p& ?, X; {+ R' `9 t$ o* }2 d
9 w# C3 S9 u9 M" v$ K, O% `
0 `& F9 V6 [% v' l, o" z
( s) f3 o: D, |4 o/ E8 `; X正所谓“震天下者必震于声,导人心者必导于言。”(林肯、丘吉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阐述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口才就是领导力。”可以说,我们干的这个活,这是一个神圣的活。
. h4 Z; Q0 S' p% ^2 M( F. O8 ~& v4 j3 x% ]" x% R( K
: u# P2 ~. R) w. L; ], _9 x$ v
/ g0 X7 {. [/ R l+ j4 _也就是这次培训,要求我来讲讲文稿起草,才触动我思考文稿之重要到底重要在哪里、文稿之难到底难在何处这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这里,我初步归纳了文稿起草的八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1 ?- n* n1 |% |1 k* C: N6 {
: A6 }8 B+ @- G# p1 `5 b
- b. A0 K% H( A( s/ x8 [4 v/ @. a- c& t6 _
第一问:文稿工作为什么这么难? 7 }) W' N7 E* @9 s& u: w
; u4 F& G/ T; |
) Z' P, d, C" _9 i, v- ~8 b5 f
7 |7 G `$ E9 [, w0 s大家都说:搞文稿工作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不愿意干、一般人干不了、干的人不一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还是因为这项工作所具有的挑战性、艰巨性和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高门槛所决定的。简单归纳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大难: ! M. `8 a9 E, [ Q) q2 G0 @/ I
: K2 k' _( h# N0 Y0 _6 S; _3 ~1 h
/ o' }/ y- {5 t$ u) }6 p& S, D
/ p7 f. p- _4 X& w) z
第一难是“三个维度”之难:
2 C! r6 l2 l- [# d1 R
! G4 M& V% }. p& t! w" y; I+ S
! s* B8 v, ^ n# p. f- p7 }: Z a# B+ A) ^$ \2 q3 G
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深度、思维的限度。研究室的干部无论主任,还是处长、科员,都是“身在兵位,胸谋帅事”。
: f3 S, [2 x5 c3 n
1 S$ _% d6 m3 _% {" @
' B- t, U# ?0 o/ ^6 o- g; j6 X# e. A8 Z5 C) z- k
从高度而言,首先要将自己臵于省长、副省长的位臵思事、谋事。哪怕你是刚出校门就进机关门的年轻同志,只要你一动笔,你就是省长、常务省长。省长、常务省长的观点、思路要与省委保持一致、与中央保持一致。说白了,在思想上、政治上要直接达到至高的顶点。对于我们一个普通公务员而言,这是很难企及的目标。 & K' H$ \! e, E. n; u, p
( Q* ?* b+ H" k
* ~7 @' n5 a& g1 o U" z$ J; p3 f/ M/ R# U
从思考的角度看,我们不是专攻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室的干部接触面广泛,懂的较多,这是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没有对某一个方面、领域作深入研究和思考,接触起来好像都懂都了解,真正运用起来却感到都不深不透。加上文稿量大,疲劳作战、疲于应付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坐下来从容地对某些问题作深入思考,很难提出有深度的、原创性的观点。
. T. U6 |2 a: U! v5 B3 {3 S6 n
* T; e |) I! N" y; `7 E: Z
2 }/ z3 b7 [5 H+ _3 z4 O1 n# Q! W3 g# |, G8 r
从思维的限度讲,屁股指挥脑袋、位臵决定观点,思维的局限性就是这样导致的。这是客观存在,很难避免、很难克服、很难拓展。 # M- v7 t1 @& w
, h5 U% @- n, i- B+ w
( ^1 H; s- c: N
2 I' g; x4 l& C3 {3 B$ f第二难是“三个不同”之难:
! a, l, K4 A4 f. l; ^/ v) a/ i& r
, S/ k- j+ P+ w: b p
' a+ [) \ k) N+ b. J
- \) f# D. T$ M/ U- Z/ g不同领导、不同风格、不同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多个不同服务对象,他们都不是一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位臵让人仰视,都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风格和要求,都是负有不同使命、承担不同工作的领导。我们服务的对象相同的是水平都很高、要求也很高,所不同的是风格、特点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多个领导服务,好比在多个鸡蛋上跳舞,难度可想而知。 7 L x4 T# f! G
S0 i+ ?8 W3 T9 }$ }) b ( `3 f% T1 k. e: T" n7 M% Q
% w9 h. o; I9 Q. _. t0 y8 L针对不同的领导,在文稿服务上要能够自如地转换频道、转换方式,说不难是假话。比如说,XX省长和XX副省长,除了职务、分工不同外,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为这两个领导服务,基本路数就不同。
! Y* N- F9 O- d, x# A( @' b( C& t, `5 u! m* O) R- x
2 q, U1 q U: }$ r0 X; C
' d4 z; Z8 {" M: \7 ~( D第三难是“三个身份”之难: ' R1 t! l% s0 ^; d9 {
; ~, M$ Z ~% w1 u# ?
) g* {; P" k1 C) L
' D# q$ Y5 S: h) A
领导、学者、实际操作者。扮演多重角色,得有非常好的演技才行。研究室的工作性质,就是“关起门来当领导”。只要是为领导服务的文稿,起草者就是领导者,一字一句表达的都是领导的话语。以普通的个人身份等同于领导的身份,时时处处都要“跳起来摘桃子”。要跳得高、够得着,才能履行好职责。 ; i7 T3 L# {* f) S$ f
h# B/ n, h% ^1 B2 Z
" d) \$ |' u" H0 w" }2 U- v# A0 t; R5 |
研究这在过去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专长。研究室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研究”,这就使研究室的工作具有某种学者的属性。必须看到,研究能力决定文稿能力,没有认真的研究就没有好的文稿,没有深入的研究也不可能出文稿精品。而研究室的工作性质要求,不仅需要具有一两方面的专长,更需要多方面的积淀,是专才,也应该是通才。十八般兵器样样都会,还要有“杀手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
, F8 _1 r) \: u4 c
5 o. G5 B; i( e+ i4 k
+ Z1 ?' [* v2 N" K/ }
9 D+ M+ N4 P% M- i. }4 J从某种程度讲,政研工作者同时也是实际操作者,所写的讲话稿、各种文稿,都是党委、政府的声音,是领导的意志,是要付诸实施的,不能空对空,要接地气、合实际、可操作。这就要求,作为研究室的干部,不仅要长于文字表达,还要对实际工作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 D, K' n$ m. F j% x% O3 H$ x
" X$ G; A7 q* S$ I3 s( D
6 {4 K& [2 i* D4 G, k7 V7 R h( x7 p# \/ s2 S
比学者更了解实际,比一般官员更多一些政策理论水平,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做文章,这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综合优势。而要具备这种综合优势,确非一日之功,靠多学、多练、多反思,还要靠悟。悟者,觉也。《后汉书》中讲:“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就是强调要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P* C6 d! Y. o" I# t' S% _8 g
4 y+ f9 a: g6 p
! }0 b# S8 C/ l; B( A
% n4 g# U( R( a( _) o第二问:为什么把握文稿规律比掌握写作技巧更重要? 5 _2 T' e4 o; ?6 R+ x# K1 Z
# E& K) f/ s0 \6 C; \8 s D. a / ]7 D' O' B5 N6 e4 Q! U' u
- c# {1 V9 P- L: E“文无定式”、“水无常形”。对于文稿起草的方法和技巧,我一直没有怎么留意,更没有花精力去研究。因为既然没有“定式”,也无“常形”,所以那些所谓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信不过、靠不住、用不上的。一个模本写到底、一个通稿贯全程,这是目前“官话语系”中的一大通病。 ) C& ?3 z/ o9 J4 @& Y
! n+ I2 C/ x2 B( H' d' V1 | - k* ?: |7 m( x$ z8 {0 E$ S
; [# g) g& |* [% h. h: N
以前看武打小说,发现一些武功高手都有共同点:对于练功习武之人而言,90%以上是在练习内功,真正练习套路的充其量也只花了不到10%的功夫。这就应了“功到自然成”这句经典。习文与习武同理,重在内功修炼。内功练成,套路自成;内功精进,技法精当。 ! O4 N) V* j4 b' Q! K* `2 m' Y s
' |9 Q) ?; N% _' K; J 7 S/ \2 f0 O, H# B. s9 G
7 b* k2 Q I# m& v. p' P8 DXX秘书长多次强调,要研究文稿规律。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中,大家普遍感到文稿工作之不易,感慨服务领导之艰辛,感受研究室这个饭碗之沉重。掌握规律,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工作变得轻松、身心变得轻灵,工作效率成倍增长。 ! I% U( ^" ]. j
* c9 A: |# p5 O4 J
( @- Y& K8 s4 B% @; H" i6 @$ P- S3 o* j& B9 r
文稿起草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这是很难在片刻之间讲清楚的。研究室的文稿工作是很特殊的,这方面的研究者很少。它不属于文化艺术,外面的人没兴趣关注,大学里根本不会设这门课。任何党政机关不管职能如何转,还是办文办事。文稿能力是机关干部的立身之本、看家本领。研究室的干部以文稿为生存第一依据,更是如此。可惜的是现在大学没有教这门课,也没什么人研究。可以说机关里的文稿能手都是后天磨练出来的。
8 P& h0 R: n# a7 N( _4 t9 [8 P/ f" r9 ?% w0 u& y" X
, L1 J7 {6 g, z* s( X& o0 M" x
3 y& R" u0 m: \6 B研究室承担的文稿,它是公文,但不是一般性的公文,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它是官样文章,但要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具有宏观视角、大局眼光,有高度、有深度,又要切合实际,起点要高,但落脚要实,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它不讲空理论、大道理,但绝对不缺少理论的厚重,但又与具体实际保持紧密联系。学者看了不觉得浅陋,百姓看了不觉得深奥,基层干部看了可付诸落实。 . v( L; a. z( k8 Z% p9 Q
7 U% Y9 ?9 {6 ?% o
! H$ G! e9 @: c1 E* R
% K- Y* e; B3 H. f" I6 {200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的任上曾经批评了这些现象:一个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 ? @' }8 H6 v+ w/ u7 R9 q
0 n: z! n0 U; D' q( O; \ : y. V2 T, d% _# U
- `; B8 ]: d% C5 }/ J+ l很多场合,有些领导干部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这里面也包含了文稿的规律把握问题。撰写文稿重要的还在于修习理论、政策,掌握国情、省情,透悟领导要求、风格,这相当于习武之人的内功。如果说规律,这就是其基本内涵。
6 e* k6 P, t2 k0 J7 W$ t% D2 V9 h' s6 d! {
: o0 ^1 s# ?+ `+ B( l& V0 k8 G/ N3 V2 T" N: B8 |+ x; e' ^
第三问:文稿原创能力为什么最为短缺?
' R" G0 ~, Q6 N* m3 `% y, i" u
! V( s( a$ p7 |
' h1 q. ]7 F j0 l& w* X/ j# n+ ?6 k) I
我们讲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最主要的体现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回顾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好像除了老祖宗的四大发明,就没有什么是中国人的贡献。 " _+ I7 R6 {1 |3 E
3 ~2 c9 Y$ z: g+ Q2 u9 i9 \, \& ?
+ ]- }! h1 |0 d8 y! P6 e
7 ?1 Z" A$ c( A1 {
文稿起草是一项高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原创是最难的,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最为需要但却是最紧缺的。(我经常讲最应该尊重的是写初稿的人)可以这样认为,原创人才是目前研究室最为稀缺的人才,原创能力不足是目前研究室能力素质的最大短板,提高原创能力是目前研究室能力建设最主要的任务。 6 I1 K g" t1 \5 \5 W( s
* w5 l, t6 D) ~* Q/ ?3 H8 ?+ ~
! _0 _& e: V4 w' S. f0 x. Z9 j# V' K- d/ c7 P. d! z) F
为什么这样讲?这是我观察和实际感受到的。从实际文稿运作过程看,目前研究室要力避“三个过度依赖”:过度依赖部门的代拟稿、过度依赖领导的直接提示、过度依赖审核人的最后把关。 ; J; C- r8 k) V% C. K2 Q# a1 a
9 q5 S1 G" a; o" m
; K' Z; u/ B% b6 j, Z5 `0 _* G: Q7 v3 Q
关于过度依赖部门的代拟稿问题。
, G2 K( q" |, l: H4 y9 w* [2 D" P4 K/ p; H
. s: `$ l4 v$ f, \ b! L+ J: o
! v' t+ a& G8 K, U# T+ ?2 }9 w多年的文稿工作,我们应该感受到,开某个专题会,部门最不重视的就是为省领导代拟讲话稿。首先,部门关心的是省委、省政府能够为之解决什么具体实际问题,文稿本来就没有列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事项。其次,在文稿起草中,部门最重视的是厅长的讲话稿而非省领导的讲话稿。因为他们知道,省领导的讲话稿有研究室撑着。很多时候,如果把部门拟的文稿拿来一对比,会发现厅长的讲话稿甚至比省长的要写得实、写得好,相反省长的稿子既没有高度,也不具体。因为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了为自己的厅长写稿,至于省长的稿子研究室总是会搞定的,应付一下就行了。
. L7 Q3 T7 H& V' v: Z }* `- q1 d, n% `6 ]
" F* Q: J3 L4 ^, z' o" Y& J y) t! {: h
这种事可以说比比皆是。部门的代拟稿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些素材,有时候连有用素材也不多,可利用的价值非常有限。有的部门年年要开类似的会议,当年抄上年的,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不能怪人家,一是大家都没有什么研究,二是要的急,三是是给人家额外加的任务,也就简单应付一下。过分依赖部门,既耽误时间,又难以出高质量的产品。求人不如靠己,主动权必须时时握在自己手里。这对于起草文稿什么时候都至为重要。 * C z0 v1 K. ]" p% @
5 H8 g- ?4 n2 K3 O
0 G4 M1 e1 Z c5 |6 o* q1 `5 ^4 K* B7 j$ H9 G6 g% Q
关于过度依赖领导的直接提示问题。
0 I7 h6 ]; m, t5 A9 ~
: E* }9 c7 q) g; B8 {8 Q
' V6 |7 L( N) V3 I5 C
K8 ?" Q: f+ \ S/ x起草稿子总希望领导给些提示,这样少走弯路。但问题是很多时候领导确实太忙,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专门坐下来谈。还应该看到的是,领导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所有领导领域范围内的事都有深入思考、深入研究,更不可能对所有领导事务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有成熟的意见和观点。
$ N! A; v, b% Q5 H+ b0 Y& }2 c& \0 ]9 l( D4 z
+ @5 k) _" v D) e) K
( I/ [7 _$ S$ W+ a' E6 G任何领导行为都需要借助外脑。这就是我们研究室存在的理由。研究室就是领导眼的延伸、手的延伸、腿的延伸、脑的延伸,要为领导出主意、当参谋。履行好这一职能,不是仅仅按照领导的明确意图和直接提示完成几个文稿就行了的,必须善于独立思考、独立运作、独立完成。当自己的构想符合领导意愿,自己的观点被领导采纳,这就是成果的转化。
: L8 n& d4 {6 b, Y$ t. C5 u/ p9 }, A; o" ^
7 c5 b& f2 r- M$ b
* f7 \6 _+ j: l; L& o关于过度依赖审核人的最后把关问题。
+ ~2 b. C4 t s1 k) V$ ~- w' O; d$ B2 ]# o( b; u
+ P) Y0 d1 M7 G9 A
0 L' S+ h% \( Y% ~7 f作为模组长,我讲这个也是想让自己更加轻松一些。我所理解的把关,主要是把政治关(研究室出的稿子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稿子,不能出方向性问题)、观点关(一个稿子要阐述哪些基本观点)、布局关(一般要事先组织起草人一起研究提纲,确定总体框架布局)、特征关(针对不同领导的风格、特点,突出个性特征)。 : D+ Y4 l% Q. |# I2 K4 m
' K/ ^7 Y- M& t
, B- {, g" D2 C) S6 ?9 o @$ n
/ c# g$ s" Q* }! P5 C* \ V& m$ ]作为文稿起草人,如果交上去的稿子,把关人推翻了基本框架,甚至还在逐字逐句改文字、标点,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起草过程中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花功夫不够。我并不喜欢改文字,我主张一般性的稿子,处长把关就可以了,审核人不必再花时间重复前面的过程。很多时候审核人已经没有时间来重复这些过程了。 0 a) F. J4 B( x; e8 |5 W
# w% L1 E, h2 v9 @, F2 E7 t' b
) U/ A; n# t- b4 H6 W; e
2 y# d5 W1 c$ L( y我想真诚地说:亲力亲为的领导可能并不是称职的好领导,研究室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喜欢亲力亲为。大家想一想啊,除了付出精力、体力,亲力亲为没有任何收益啊,加班加点只会催人加速衰老。我是真想当甩手掌柜的!初稿起草人负起责任、处长负起责任,层层设防、层层把口,工作质量和效率肯定会提高,也有利于加快干部成长,促使干部尽快走向成熟。对于干部而言,干事就有机会,多干事就有更多的机会,不干事什么机会都没有。
5 {2 F2 q1 a' z! S( k( w0 j4 z" d" \5 K! \
. w; r! b5 c2 [6 Q& @' }3 [4 j# w- ?2 I& ]9 H2 ^9 X
第四问:文稿思路为什么与领导想法契合度不高? - ^/ v% Y9 @* h T9 S
7 l8 T) v; K: N & P/ n) c3 I1 n; R8 R1 U, o1 E
! [* Z1 g" F2 s q* E2 Y8 r文稿起草人不是领导,却要与领导思维同步、与领导的思想同频、与领导的意志共振。不同的脑袋尚且难以同步同频共振,更何况要与领导思维保持高度契合,难度可想而知。
- X3 q: H- x* E8 \3 p& A! j- B9 \+ z+ S
3 f# c# W. c) T) L; x3 e
2 g+ ~7 \. L: L3 F& W; q# B8 R7 P# l3 V
回顾我们这个模组过去一年的文稿起草工作,在思路上与领导不合拍、契合度不高的现象是有的,有些教训值得深刻反思并认真记取。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 S+ \" G: B5 D- m. R6 S K7 ]8 v- o5 b" o4 X- n9 A! t# n, T" D( J3 f
6 r% S6 D8 c6 r! N. b
6 s v. i% i) b欲实却务虚。 - A& o3 j7 M5 ^8 m* }5 J+ c
- E1 W+ n; F% M( f4 s+ D 7 q6 R: X. o! }1 \6 a9 C
7 x4 N8 S4 ?0 F3 W
去年XX省长曾连续到武钢、东汽、武烟等骨干国有企业办公,开始的时候我们准备的稿子从企业如何具体搞好的角度讲的多一点。但实际上XX省长主要讲的是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对湖北的贡献和在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省委省政府如何服务好其发展。 / [' B, h& F% R ]" t) B5 s3 @3 R
. I; _+ O) m+ G- d# H' U
# H' Q; H/ X) _% o8 B/ c, v* u L5 y- j! j5 X5 _* R+ H7 ~
为什么会出现思路错位呢?主要是没有找准定位。如何经营好企业是市场主体自己的事,政府领导在企业谈经营并不符合身份,也不如企业经营管理者谈的到位。而充分肯定央企和大型国企对湖北的贡献,湖北为其服务好,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也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多讲一些温暖的话,看起来是在务虚,实际上非常实在。加上省委、省政府又实实在在解决了许多发展的具体问题,企业感到与湖北融为了一体。 2 b1 ? O( o' }" e$ V
* j) n, e0 ]9 b7 z( X+ B
j2 L. l! L; _ e* J3 h% T8 r/ |
8 ]- ?& V a2 j& u还有,XX省长在发改、财政、统计办公,都不是谈的具体工作,而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讲的多,灌输的是理念、方法,强调的是工作标准和要求,而不是某些具体工作如何去做。这一点如果拿捏不准,会导致省长的稿子被厅长的稿子比下去的尴尬。因为要谈具体工作既不符合领导的身份,也肯定不如厅长们谈的到位。政府的稿子要实,但不能出现在不应该实的地方。 - d1 v! Y) W( H" ?0 Z; w
# c) _2 _! G& x1 n + X$ y8 y: y& ~6 C, r/ S, P
0 z; @- M: F q4 l# {
欲虚却为实。 ! b. E; I5 j5 z9 }- }" _2 ?5 I: v
# z, P! P& I9 b6 k G; J
: Y& X/ `( V+ G& \! e1 s( ]5 m1 r
去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首次阐述了要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并要求湖北努力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次视察,无论对于全国,还是对于湖北,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次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令,这必将永载中国改革开放史册;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2 i) L1 i2 j" [: r0 [& r2 F9 D
/ U# V* m8 h- h$ X- w: y5 _1 i
# H; z/ P( ^1 }. l7 a6 s5 q
; c8 A. C; }; z& z7 Y, L/ M在省委常委开会研究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湖北讲话精神时,要求XX省长讲改革与民生问题。我们当时理解为阐述改革与民生的关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按这个思路起草的稿子结果很不对路,过多地论证二者关系,讲道理多,讲实际少。XX省长认为要讲如何改革、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在抓落实上。 1 S3 [/ g' w. H! r1 G+ r2 \3 J
7 j$ C& p M6 X( o
; ]; ^* C$ ^( |& v0 p7 M
- S5 l0 N$ {% ~ r我后来反思这个问题,真正感到领导确实比我们高明很多。习总书记来视察,大道理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贯彻落实就是要拿出具体办法和措施,还在空对空讲大道理,那不是作风不实吗?当时也考虑过写具体办法和措施,但总书记刚视察完,有关方面没有研究,哪里有那么具体的措施?实际上这就是平时的功课做得不够扎实的体现。
! b& e6 o: b5 E6 V$ h
0 b8 v$ _9 n% N H9 y / h8 E; ~4 F, x. D
( Z8 l* A K9 Z+ k% e% \6 Y
事实上,很多带有超前性的工作,部门并没有研究,但需要我们写材料,这种事实在是太多了。人家认为研究室就应该研究这些问题,这种时候也没办法回避,怎么也得把材料写出来。这种事过去常遇到,今后遇到的也不会少。
! M5 U3 Q+ t5 d- ~5 e
& p0 k% s9 m0 l9 ?& v* S5 M
: h a0 K1 p$ M; s" N! D5 R. j/ B) m) J8 O
欲繁却归于简。
/ n- H3 d2 n7 F4 B: y7 m/ g# C P
0 m: c2 Z/ d8 N9 E: t
6 l: x) f8 j8 Z! w; e
4 t6 v# I$ O. D! j( B/ k" J# p上周,XX省长给XX部的培训班授课,题目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开始准备的思路是全面阐述深化改革问题,因为这种授课面对特殊对象,担心讲得不全面,并且题目也是这样要求的。结果XX省长认为过于宽泛。我们重新研究思路和框架,以讲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切入点,阐述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题。领导很满意,讲课的效果也很好。 5 z2 a! }1 {$ w+ Y$ q
. r2 P; [" r. S
# G9 x; H- N, A- T% V. M" @4 z/ { k. e
5 C# {' v3 M5 y" h$ m% D) K现在的领导水平都很高,为了服务好有时候我们难免把问题想得足够复杂,结果往往不一定对路,绕了一大个圈子,最后发现最简洁的方式往往是最好的方式。所谓“大道无形”、“无招胜有招”,可能就是这种境界。
9 N/ Z/ d: [- S7 f- J$ j% Y, o) h! @( ?# I! M3 |' F1 f4 M" B" {0 e
) j2 |( ]* ]1 H; `+ s5 a/ o, n: D- b9 Z/ r9 v$ u F- |
第五问:文稿资源为什么总是该到用时方恨少? a0 j1 N6 t+ {3 w9 N5 F2 B! O2 |
! `1 \" _0 z5 C
& ?, i* ?1 s4 P; o! }2 v3 m7 P1 J$ z! p) H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平时读书不多,用的时候才知道知识的匮乏。写稿子的人这种感觉应该更深刻,而且现在我们更加日益感到与领导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压力。领导知道的比我们多得多,还怎么为他服务?自己有一桶水,才能舀出一碗水;自己只有一碗水,连半碗水也倒不出来。
7 Y: h0 E$ `% L" k* x
( H, w% f" W' h8 ~& t5 m) @7 a , V/ }7 F$ {3 u. V- P% X7 J
& G5 Z8 c9 S9 E) b4 y
, [" ~* P: g9 I/ R+ ^4 c2 I
0 [# r8 Z/ ^. @5 J! k第八问:文稿起草者能不能压力不这么大?
, W( B$ i0 C7 v5 s3 w5 c7 ]! g/ Z- \
" ~- f* L( S9 {& S- H+ F! S
# r4 s- {! Q% t* R
工作中,我确实感到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重、要求高,受表扬的快乐是短暂的,而压抑的情绪却是持久的。对于人生而言,有适度的压力并不是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 : ]8 T* L J) S$ Z) S
% I% M' K l# \
8 L T8 Q4 V' a* a- s O8 R
+ r+ ^" p! K! S6 {7 k J+ I我们担心最多的是文稿写不好,怕领导不满意,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人有所畏,有利于成长、进步。无知者才无畏。明人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限。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 ~7 G5 e6 b! A$ m. h2 ]. ^4 k) x: s, a, p3 p. q! a
0 X, F9 z3 N, X- L* ~; Y M g7 T, c; s6 {
但我们不能把压力搞的太大了,影响了身心,从工作中得不到乐趣。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工作,如果工作不快乐,整个人生就失去了快乐。不讲工作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平台这样的大话,但工作确实是养家糊口的方式,如果工作不快乐,也会影响家人的快乐和幸福。
1 W9 n k1 C( @ F$ Q
2 l3 }0 `8 m1 I0 d( i1 J
4 L- U( K( \) T& n9 T/ M
9 W- }( `4 g! s, \. H6 J快乐工作太重要了,尤其是文稿工作。我一直认为,好心态有利于出好文稿。心态的“态”,解字就是心大一点。我理解的意思是心要放宽。文稿工作容易把心态搞坏,因为挑刺的人多,评判标准也由别人掌握。有时又苦又累,还被人说工作没有搞好,要保持好心态实在不容易。但必须认识到,没有好心态要写好文稿更不容易。没有好心态,工作就没有激情,就难以100%地投入,要出高质量的文稿就很难了。 - S' A0 f" d2 R+ B. f* G1 ?0 N
" n! B! G* D- p! [4 X2 W( _2 [
: D- `: ?* J6 j a8 v5 A+ s4 w; h0 b8 Y# J% @$ X5 b, {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稿起草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尽管也需要集团作战),研究室的干部更要加强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富兰克林曾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肚子里有墨水,撰文才能掏得出干货。功夫下在平时,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有所成。胡耀邦曾说:不是当了总书记这天水平突然提升了。这话很有深意。 ) g, Y6 o. g+ f$ j* h7 M. J
7 T# `! b5 [0 ^8 Y/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