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和谐语言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和谐性,语言学家有过精辟的论述。王希杰先生指出:“一个句式的好坏,孤立地看有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只有放到它所隶属的那个整体中去,只有结合交际的目的、环境、对象等因素,才能说好道坏。”他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1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2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孤立地看说不出好坏来。放到下列句子中就各得所宜,都好: (1)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1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3 ]: F9 D" I5 @* N4 a& r- i# a
(2)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2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5 V/ h1 M7 l9 f" J7 F9 g2 o3 G2 N! y5 Q+ W* M8 m
“如果两者交换一下位置,就都不好了。”用我们的话来说,如果1和2交换位置,那么1和2就分别与其“左邻右舍”在句式上不谐调了。王先生得出结论:“所以,写作者不仅要看看每个句子本身是否通顺,还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也就是说,要注意句子的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 j0 J5 g8 Z" O: I" |3 t
古人写诗作词很讲究音韵和谐,因为“韵谐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懂得了这一美学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词语。《墨子》上有一段话:“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之朝。龙生庙,大哭乎市。”清代训诂学家根据对称谐调的原则,由“大哭乎市”对勘出“龙生庙”当是“龙生于庙”;又由“龙生于庙”对勘出“大哭乎市”当是“犬哭乎市”。反之,就有可能影响对词语的理解。谢灵运的诗《登池上楼》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其中的“塘”是堤岸的意思,《说文新附》:“塘:堤也。”那么,“池塘”和“园柳”正好是偏正结构相对,工整和谐。而1999年7月17日的《中华读书报》有一篇题为《说诗中的草》的文章,把前一句解释为“池塘中生出新绿的春草”。(《汉语大词典》也作此解,例证也是此句诗。)把“池塘”理解成了现在通行的并列结构,就与下句的偏正结构“园柳”不和谐了。这是不懂得古人写诗讲究对称美造成的。现代作家的写作很讲究语言的和谐美。巴金的小说《军长的心》中有这样几句话:
% @) C! ?2 q' t- A* g# R “我回到军部那个土屋顶、土墙壁的客房里,上海的通讯员点燃了洋烛,又送来了热菜。”
6 l9 z* g) Z2 E- V# u R c5 l 最后一句原稿为“送了热菜来”,这显然与上句“点燃了洋烛”不协调,结构上欠对称,于是作了改动。眼下有些人说话、作文不注意语言的和谐性,常常造成语言表达的不顺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t9 p9 R' I5 c
首先,表现在词与词之间的不和谐。这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 w; p; S. h$ N k5 | 1、音节的不和谐。多数情况是该用双音节词却用成了单音节词从而造成音节的不和谐。例如:
8 C( s9 t l" A, A8 r8 O (1)消费者面对垄断行业时的权利是多么的贫乏,权利质量是多么的低。(2006、7、25《文摘周报》2版)
; R y$ b" A2 c) G5 k* s7 }; o7 Z; p (2)这次遭遇超过了我的底线,哪怕只此一次,也足以让站在闹市中的我,瞬间感觉天特别灰,脚步特别沉重。(2006、10、10《文摘周报》6版)
# ?$ k7 T; U1 _* O/ o0 V: b (3)无论是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都必须确凿无误,否则会导致错误成片面的结论,(蓝天出版社《现代广告写作》119页,1995年)# O, [% ^# f9 P7 F0 ?; F6 `+ u9 ?
! O9 D; V' v' ?7 ^( O/ \, f8 h
例(1)中的单音节词“低”与前句的双音节词“贫乏”不协调,当改为“低下”;(2)中的“天”和“灰”与后句的“脚步”和“沉重”也不协调,当换成“天空”和“灰暗”;同理,(3)中的“成”也要换成双音词“形成”,念起来才和谐上口。' {" S7 x1 m/ h- h1 n& I* s0 S
该用单音节词却用成了双音节词也会造成音节的不和谐。例如:
% B! ~, M6 d2 J6 S( N" q (4)实名制确实会在某些方面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公权力机关的任何举措都应该经得起权力行使正当性的质问……。(2006、12、5《文摘周报》2版)4 c) o" [& g, p. V R$ J" P! e: a
“公权力机关”最好换成“公权机关”。因为,“公权机关的任何举措”,定语和中心词都是四字格短语,念起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 f8 S% e5 O$ t6 ^' n
2、并列义词语(并列项)的不和谐。联合结构要求其并列项的结构功能、语义范畴等相同,否则就不协调。看下面的例子:
. u! Y" H' d7 n# p8 y (1)被抢时黑灯瞎火,辨不清长相,张士良于是乱指一气,抓了十来人,审问、禁闭、受罚,其中不乏冤屈者。(2006、3、24《文摘周报》8版)
0 M# B% Z0 P# u M* z3 L (2)作为职业成功的标志,金钱对白领新生代来说相当重要,但他们更愿意以工资提升、职位、安全感和晋升来换取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2004、11、29《文摘周报》14版)( d1 L+ k' |9 {1 r
(3)许多年前,席慕蓉画素描,重重的云彩下,树木拖出长长的影子,空间广阔而诗意。(2006、8、29《文摘周报》2版). E0 K! m, b6 h2 y
例(1)中的“审问、禁闭”是从造反派组织的角度说的,而“受罚”是从受害人角度说的,并列在一起不谐调,因此,“受罚”当改为“处罚”。(2)中的“工资提升”和“晋升”是动词性短语,而“职位”和“安全感”是名词性单位,四者并列不谐调,应改为功能相同的并列项。将“工资提升、职位、安全感和晋升”改为“工资提升、安全感的提高和晋升”(3)中的“诗意”是名词,与形容词“广阔”并列不协调,应改为“诗意隽永”。
% h$ I6 a0 O1 A) W4 e$ q 3、叙述角度的不和谐。复句中分句与分句之间叙述的角度要一致,否则就不和谐。例如:4 Q3 k) u) y2 a' Q
(1)3月16日,北京海定区技术监督局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开展3、15维权服务,现场咨询各种有关电脑的真假识别方法。(2001、3、17《中国消费者报》2版图片新闻)
* F t, ~& K- f1 u1 _ (2)(南京一位女硕士把学校告上法庭,她的理由是:)读书期间,未得到导师任何学术上的指点,根本就没尽到对研究生的培养责任,致使自己没有达到真正的研究生水平……(2004、11、1《文摘周报》2版)
. D6 z* a/ S# r/ o# Q 例(1)中的“咨询”是个内向动词,意思是带着疑难问题向有关的专家或技术部门求教。如:就梨子树栽培问题我咨询了几位果树专家。根据复句分句主语承前省的原则,这两句主语相同。(1)是站在北京海定区技术监督局的角度说话,而“现场咨询……”又是站在求助者的角度说话,显然两句角度不一致:后分句等于说主体“北京海定区技术监督局”向隐含的客体求助者“现场咨询各种有关电脑的真假识别方法”,岂不搞反了方向!欲保持两句角度一致,“咨询”应该换成外向动词“解答”。如要保留“咨询”,话就要这样说:许多求助者现场向技术监督局的专家咨询了“各种有关电脑的真假识别方法”。(2)的第一句是从一位女硕士的角度说的,主语可以承前省去;而最后两句却是从导师的角度说的,显然,角度不一致(偷换了角度)。应该在第二句之前添加主语“导师”,方能明确角度(行为主体)。
% O1 ^. T( u% n) n3 \ 4、语义搭配上的不和谐。词语在语义上既要能搭配,又要均衡,否则就不和谐。2006、9、22《文摘周报》第8版有篇文章《漂亮脸蛋的商业秘密》这样开头:“在官方老秘网上,SK-IT甚至被称为‘神仙水’。”连词“甚至”表示在前面意思之后再推进一层,而它的前面缺乏必要的铺垫,以致它显得很突兀,语义失衡(向后倾斜)。须在它的前面添加必要的句子(“……被称为……甚至被称为……”),以保持前后语义均衡。又如:; u1 ~$ T, W" {- D
(1)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共有800多万以上的结石病患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及沉重的经济负担。(2003、2、24《文摘周报》3版)4 M0 R& o5 {- H1 w# C0 [' v
(2)海伦有个荣誉称号,就是美国文化教育类最高成就奖“金钥匙”奖最年轻的获得者。(2005、10、28《文摘周报》11版)2 p5 u% X* g' P+ G7 n) G- S% L
例(1)是个复句,后分句的主语承前省去,然而省略的主语“结石病患者”与谓语“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应该添加真正的主语“结石病”。(2)的主语“荣誉称号”与宾语“……获得者”,语义上不能搭配,原句可改成复句的形式:“海伦有个荣誉称号,就是美国文化教育类最高成就奖“金钥匙”奖,她是最年轻的获得者。”也可改作单句的形式:“海伦是美国文化教育类最高成就奖‘金钥匙’奖的最年轻的获得者。”
/ E, t' s0 m, F% m. _$ z 5、称谓的不和谐。称谓词之间也要和谐相处,切不可搞“拉郎配”。请看下面的例句:
% h& X' ^3 R% p (1)尽管(教授们)带上“长”之后,时间没了,看书的心情也不见了,可是学术地位却是见风看涨。各种学术头衔都会纷纷落到你的头上。(2005、11、22《文摘周报》2版), c; V: d. v5 E
(2)新加坡经济专家认为,高价油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不大。(2005、5《汉语学习》普及版53页)
" x7 z2 z0 D( O* y$ K1 t
) S: ?+ U; P7 @' Z0 } 例(1)中的面称“你”与背称“教授们”不协调,当换成背称“他们”。(2)是新加坡的专家在谈看法,涉及到自己国家时就应该用“本(国)”,而不能用他称“该(国)”,这是客体称谓与主体称谓不协调。5 i0 @: r3 L" H2 d* U0 y R
其次,表现在句与句的不和谐。有些句子单独看,是通顺的,但与其左邻右舍在句式上不和谐。主要是复句中分句的句型一般要求同类,主谓句配主谓句,非主谓句配非主谓句,否则就不谐调。看例句:
X7 t0 k; \- J) K7 n* J- z (1)他在1999年提出转移脂肪会危害人的健康时,连很多专家还将信将疑,现在却是连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2005、1(上)《百科知识》40页) _" b. L6 O/ F/ U; }
(2)由于《反垄断法》的重要职能,因而执法机构的确定,毫无疑问牵动了多个部门的“神经”。(2005、11、22《文摘周报》2版) K6 k$ U$ X2 V8 L' S
例(1)中的最后一句是个缺主语的判断句,与前一句的主谓句不谐调,因此,应改为主谓句“现在连普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常识”。(2)中的“由于《反垄断法》的重要职能”在单句中可以说,但用于因果复句就是个不合格的分句了,因为没有动词性成分,与其后的分句不谐调,因此,应改为“由于《反垄断法》具有重要职能”。7 H" y9 h7 d" C( M) v2 n+ P* _# R
有的分句本身就站不住,与其左邻右舍就更不和谐了。例如:3 L) S* f/ S: Q% Z
(3)要是这两种(控制痛风病的药)都耐药了,怎么办?而那时候生命仍然活着,你就只能尿毒症、肾衰竭,就要透析。(2006、2、7《文摘周报》3版)
2 _5 W3 M- N8 c h2 t) R, h (4)他引导动物们的健康,动物们引导他走向正常。(2005、12、2《文摘周报》6版)
5 n" M+ r( F: g9 [" @ 例(1)是个并列复句,然“只能尿毒症、肾衰竭”说不通,因为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性成分,如:只能读专科、只能任副职。而“尿毒症、肾衰竭”均为病名,不能受“只能”修饰,可改为“只能得(患)尿毒症、肾衰竭”,方能与后分句协调一致。(2)中的第一句也站不住,因为“引导”后常动词性的主谓结构,如:引导我们走向胜利、引导部队过河。而“动物们的健康”是个名词性结构,不符合兼语句的要求,应改为“他引导动物们追求健康”,方与后一句协调一致。
2 [& o0 K: Y+ \& ^) T' Q5 n 第三,所用词语与语境不和谐。
, A+ I1 e0 U, N+ N+ r: M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样的语境就要用什么样的词语,切不可“乱来”。2005、8、23的《文摘周报》第6版《人生》栏有篇文章叫《棉质女人》,叙述的是一位贤妻良母。可是文章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极平庸的女人,我对华平日里的念叨有些不能理解:这就是华时常挂在嘴边的温柔贤惠的娇妻?”“平庸”是个贬义词,应该用褒义词“平凡”或中性词“平常”。又如:2 q# u0 n3 o- V4 c& J8 o
(1)我们(按:指姜昆等演员)多么筋疲力尽的时候,也得要强打精神,向对你欢呼的人们呲牙咧嘴,微笑(上海人民出版社《笑面人生》263页)。7 d1 G0 i: Y8 Z( x+ Y
(2)另一位同学人缘极好,面孔和蔼可亲的样子,给人好感,他虽然具有做大事的野心,但是,在他初出校门的时候,却到基层实干。(《成功的口才艺术》216页,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 / Z0 _/ ?, X, W/ i: P2 Y) ~
例(1)中的“呲(cī)牙咧嘴”当为“龇(zī)牙咧嘴”,《现代汉语词典》注有两个意思:“(1)形容凶狠的样子;(2)形容疼痛难忍的样子。”前一个意思是贬义用法,后一个意思是中性用法。无论是哪个意思,用来形容姜昆都不协调。(2)中的“野心”是个贬义词,与语境不协调,应改为褒义词“雄心壮志”。
6 [" j' U2 w8 s) ^+ o在遣词造句时,褒义词或贬义词的相互配伍也要协调一致。请看例句:; b$ G' z( r9 H1 u- ?5 C
(3)看来《现汉》的做法,有点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味道,或者说近乎“光荣的孤立”。(2002、8《咬文嚼字》31页). O9 x) g2 ?* `" t. y) }: @& |
“标新立异”是个贬义词,与褒义词“独树一帜”配伍不协调。
0 ?6 Q7 ^9 h4 b$ f6 f6 Y. i0 S ) C! a/ i4 P$ E6 C3 i+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