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蹈
( V1 o0 O/ z' y1 r简评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 # s* Y) ^" V/ k
, P' d' C1 I6 x, W: L! Z! G2 K练建安 z' l ]1 A; X" l! \0 K
曾纪鑫的《千古大变局》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千秋家国梦》、《拨动历史的转盘》、《永远的驿站》、《历史的刀锋》之后又一部文化历史散文力作。 : x" \) y) }8 |3 k- j0 ^5 J
正如著名学者谢泳所言:“曾纪鑫是中国最早写作文化历史散文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有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作者这次将笔墨集中于近代中国,以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为载体,兼及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郭嵩焘等人,多层次多侧面地述评“老大帝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经阵痛,逐步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 / S" l! q+ |' T6 _; O9 [3 @, m8 ]9 b
文化历史散文是一个近年颇为时兴的文体。这一文体从其构词的角度看,包括了“文化”、“历史”、“散文”三大要素。“文化”在这里,是指多学科的科际整合,“历史”是其内核,表现形式却是“散文”。由于近年该文体的风行,甚至挟历史风雷近乎霸道,毁誉之声不绝于耳。 : p! ]/ M* q) |! Z7 D, @3 _( \
文化历史散文实质上是刀尖上的舞蹈。这既可以理解为高难度的、复杂的、大胆的、新奇的、紧张刺激的创作之舞,也可以理解为不甚明智的弄险之举。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文化历史散文至少可以追溯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巨大成功,催生并推动了新一轮文化历史散文热,文化历史散文以“大散文”的姿态,大行其道,一时洛阳纸贵。
# w8 [2 @* ^* m( f, N6 }在众多的“大散文”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的一些作品,大致是摘抄史料、还原现场 、空泛议论、华彩铺陈。如此简易操作批量生产的“文化历史散文”,因其无知无畏、装腔作势、甜腻肉麻等弊病,理所当然地令许多有见识的读者敬而远之。
D, O1 O5 ]1 j4 H9 X“文以载道”在文化历史散文中有了新的内涵,文化历史不应是史志资料、传闻掌故、多学科学术名词与概念等等的简单呈现,而应是作者就某一历史专题进行深入广博的研究,从而探寻出历史之所以为历史的内在运行机制与规律。借用杨健民评黄文山《历史不忍细看》的观点就是——以作者的文心,探寻历史的机心。 5 X9 R' A; Y9 g( r
曾纪鑫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以影响近代中国的11个关键人物入手,试图在重读、深读、细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荡去历史的遮蔽和还原历史的真实。笔者认为:“《千古大变局》的创作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去魅、去惑、去蛊的过程,为近代人物正视、正听、正名、正身,去掉‘神化’或‘鬼化’的外衣,还原为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 ' Y0 E9 l2 }6 ?+ c
应该说,曾纪鑫是达到了他的写作目标的。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具有宏观的视域、恢宏的气度和丰厚的学识。作者重点研究的近代11个关键人物,在本书中似断实连,血脉贯通,前后呼应,形成了一道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物画卷长廊,这些人物的粗重呼吸之声可闻,喜怒哀乐可见,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似乎触手可及。人物传奇,是本书演绎近代中国风云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 c+ `8 C. @' g, t# S( E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曾纪鑫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在《千古大变局》中,作者驾驭全书的史识是全方位的,各篇章显示,作者至少综合了近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诸多成果。在综合史识的光焰照耀下,历史的许多暗角,无可遁形。在叙及的诸多历史人物中,如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等,曾纪鑫的评述有论有据,颇为中肯。
* u2 |6 ^0 T; u4 ~( D笔者发现,曾纪鑫为完成这一“文化历史散文”作品,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据笔者粗略查考,仅写作其中《曾国藩:天降大任的自觉担当者》一篇,就参阅了相关资料50多种。作者出入史海,融汇贯通,化史料为散文的骨骼血脉,这种努力,或许正是“文化历史散文”的题中之义。也正因为散文的体例要求,作者减免了历史文论所必须的注释与参考文献来源的说明。这一做法,显然是散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所决定的。曾纪鑫的文化历史散文语言密实厚重,清晰准确,随着条分缕析的逻辑链环环推进产生了一种豪放的语言力度。这种语言风格,与“文化历史”内涵相得益彰。 - v+ j/ S+ D5 v( s+ o/ a' E1 u6 R+ d
曾纪鑫因其史学学养与文学素养,使得《千古大变局》成为文化历史散文的又一沉甸甸的收获。 |